民國六十年代,台灣紡織業代工達到巔峰,其中織襪業更是當時最興盛的領域之一。北美地區的襪子有一半以上是由台灣代工出口的,成為當時的重要外銷商品。受到了外銷擴張政策的驅使,政府開始推動《客廳即工廠》政策,鼓勵社頭居民在家中運作織襪機器,形成了織襪產業的繁榮聚落。分別有紡紗業、紗線業、織襪業、縫合業、定型業。

 

大量外銷的時空背景下,每個家庭工廠都進行著不同的生產鏈工作,包括紡紗業、紗線業、織襪業、縫合業和定型業等。由於大量外銷的需求,家庭工廠逐漸行程分工作業的景況,進而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流程。這個時期所引進的織襪機器以144針或120針為主,能夠在高速產能下持續生產同款式的襪子,實現24小時不停機的生產環境,為外銷代工帶來最大效益。

 

到了八十年代,台灣的織襪廠面臨外銷訂單轉移到中國大陸的挑戰,必須升級織襪技術以符合品牌代理商的要求。純棉襪品牌如三花、ELLE、皮爾卡登、PB等開始崛起,注重襪子品質和穿著舒適度的消費者逐漸選擇品牌純棉襪。

若想要承接更多訂單,就要更精進織襪技術,以符合品牌代理商的需求,不論是針數、原料、顏色、大小規格,抑或是對品質的要求、降低不良率的要求...等,都必須符合品牌代理商的品質管理標準。

 

民國九十年代,台灣織襪產業掀起自創品牌的風氣,尤其是標榜可有效除腳臭的機能除臭襪,這樣的創新產品一推出就受到需多客人的關注和喜愛。因著過去時空背景形成的產業鏈,部分織襪程序最終都需要來到社頭進行加工,才能真正完成一雙襪子,也因此台灣超過80%的襪子仍然來自台灣彰化縣社頭鄉,因此提到台灣織襪產業,就離不開襪子的故鄉-彰化縣社頭鄉。